肆意成长,未来可期——记海南中学2020年德育体系构建分级研讨会
今日研讨议程分为三个环节:
一、首先由谭虎啸、唐盛彪、潘作林三位年级长带领各年级讨论学习《海南中学高中德育特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二、紧接着各年级代表发言人作研讨结果交流;
三、最后由曲艳霞校长对海南中学的德育方案进行总结。
第一环节 研讨剪影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第二部分 分享交流
高一年级发言人:吴海玉老师
吴海玉老师就高一年级集体智慧凝练了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德育课程内容需要高度整合
(1)全员育人课程
①可遵循导师、班主任、教职员工三条线 。一方面,学生可以是自己的导师,也可以是他人的导师,另一方面,学校家属,如物业、食堂等也可成为育人的一员。其次校外导师可打破时间、空间壁垒,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都可成为育人资源;
②社团活动课程可向主题活动的转变;
③家庭教育课程如何通过家校课程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④衍林讲堂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尽可能从学生角度考虑,灵活安排课程时间;适当考虑参与学生人数的增加;根据学生兴趣设计课程主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发讲堂资源;除此之外也可整合校内资源,利用学长学姐推行导师制,借助高二学长学姐力量,解决高一新生入校心理适应与融合的相关问题。
(2)全程育人课程
①在养成教育和劳动教育方面考虑分层设计。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②主题班会课程能否根据关键词重新提炼与整合,如高一、高二年级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什么?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具体主题可能会更高效。
2.规范课程流程,提高课程实效
(1)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高效推行课程实施。如可进行集体备课;
(2)在特殊学生干预方面,准备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如利用好小组长、宿舍长的职能)如何规范流程,提高效率?
高二年级发言人:董新老师
董新老师分享的三个关键词:抓核心,分层次,成体系
1.抓核心
(1)课程需要具有导向性,关于指导思想的内涵需要作更具体的凝练与阐释,由此阐明海南中学的课程育人特色。内涵可面向全校征集。
(2)五育并举、核心素养阐述需要更具体,思考如何结合国家发展要求。
2.分层次
(1)如在全程育人课程的“养成十个好”,可结合各年级的发展目标,具体落实;
(2)根据指导思想确定目标时,可分年级设计课程目标。如在主题班会设计上可在每个月的大主题,给予班主任调整空间。
3.成体系
如在三全育人课程中,全程与全方位概念界定模糊,全程育人应是时间上贯穿,在学术的高一到高三有具体的分层课程,全方位育人课程应是具体的课程内容。
高三年级发言人:符永龙老师
符永龙老师就德育课程指导相关理论的科学性、课程内容如何完善、评价体系落实合理性、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作了分享交流。
第三环节 总结提升
曲艳霞校长用“追问-建议-思考”一条主线对为时两天的研讨会作了高度总结。
1.追问
为什么要建体系——我们希望找到什么?
董新老师说道,因为首先德育的落实需要路径,需要抓手;其次教师自身的认识需要升华,体系的构建会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
谭虎啸级长提到建立体系的过程是利用团队的力量与智慧让德育发展走的更远的过程。
曲艳霞赞同了两位老师的观点,并用“三个希望”阐述自己的想法——我们希望在繁杂琐细的教育事务中找到结构化的逻辑关系,立体看教育;希望在日理万机中找到支撑的价值意义;希望在教育的博大精深中发现规律,接近教育的本质。
由此看来,海南中学的德育体系构建从德育课程角度已经有了初步框架。
2.五点建议:
(1)教育过程中观察、研究学生,把握他们的特点和需求非常重要——德育体系是基于学生成长规律建构的;
(2)跟进国家发展,把握时代脉搏,找准育人的落实点非常重要——胸怀祖国,放眼时代,立德树人;
新时代的发展可以让我们快速知道世界发生着什么,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知道国家发展出现了哪些变化。
(3)抓住需要,整合教育内容,形成阶段教育主题/目标,各种活动/形式/课程均为教育的路径——明确学校/年级阶段教育目标;
(4)学校的整体方案有规定动作,还需要留有自选动作空间——自选动作空间可成为年级/班级需要的教育专题。
(5)教育博大精深,对教育的研究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专业成长和人生获得——职业幸福在于职业生活中的创造与收获。
没有人能替代自己成长,教师需要自己不断地往前走,德育体系的构建让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前行。
3.思考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我们正站在时代发展的关节点上,在民族复兴的攻坚时代,我们不仅是共和国建设成就的享受者,更是新中国光荣使命的继承者,未来命运的担当者,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国家的高速发展现状与发展要求,需要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也需要每一位教师修炼自我,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信念,在成长与创造中坚定前行,不负民族与时代众望。
郑锋老师用定位、融入、修炼三个字对曲校长的发言进行了高度概括。
最后,海南中学柳海英书记提出一点希望——每位老师都要做“三师型教师”:人生导师、学业导师(专业能力会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爱护更加富有色彩)、心灵导师(学习心理知识,让教育的爱更加科学、有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