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期衍林讲堂】王博教授:从“天上好用”到“地上用好”—
4月21日下午,我校有幸邀请到了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博教授做客第141期衍林讲堂,为师生们带来题为《从“天上好用”到“地上用好”——北斗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的专题讲座。北斗系统是北京理工大学深度参与的重要项目,也是王教授研究的主要方向。
讲座伊始,王博教授先从三个应用案例导入让学生们感受北斗系统的应用,从国庆70周年阅兵到助力珠峰测量再到破解獐子岛扇贝消失之谜。接着,王教授向学生们解释了“北斗+”与“时空+”的含义。全球仅有四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占得一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BDS)是我国自主可控的提供时空基准的卫星导航系统。“叙利亚战争期间,叙利亚军队使用的是美国民用版GPS(全球定位系统),而北约军队使用的是美国政府授权的军用版GPS。战事之中,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切断了叙利亚地区民用GPS信号,从而使战局得以迅速被北约军队控制。”王教授的故事让大家认识到一个国家拥有自主可控的定位导航系统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北斗系统作为“国之重器”的重大价值。
2012年底BDS对亚太区域展开服务,2015年开始发射全球组网卫星,2018年底基本系统覆盖全球,2020年完成组网。王博教授详细地讲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时空信息的原理,以及所需求的频率、轨道资源等,并对北斗系统的作用做了简要的介绍。北斗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有独特的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立足于“时间”和“空间”属性,将形成“北斗+技术”的硬件终端和“时空+服务”软件平台,为全球提供“信息获取(时空、属性)+信息传输+分析决策”的服务。在终端上,北斗提供定位、授时、信息传输(移动通信/短报文)等服务;在平台中,北斗可以让用户知道:我在哪(导航定位)、我在干什么(状态监控)、我不能干什么(电子围栏)、让我干什么(接受信息)、我该干什么(远程控制)、我干了什么(统计分析)。随后王教授介绍了“原子钟”高精度授时的奇妙原理,并重点提到“短报文通信”功能的重大作用,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在地面通信系统瘫痪的灾区,短报文通信是唯一能够进行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手段,对于挽救灾情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所以,北斗系统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之父”孙家栋对北斗系统的期待。王教授展示了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值增长与分布数据,并从车辆监管(交通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园区、智慧政务)、无人机监管(精准农业、交通物流、安监应急、智慧园区、电力管线)、人员监控(建造施工、管线巡检、弱势群体关怀、智慧园区)、物资监控(高货值物品监控、公章管理、智慧港口)和拓展应用(电力授时、建造施工、仓储物流、精准农业)等方面介绍了北斗系统的时空应用。
在未来,北斗将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应用于各个产业,为产业提供精准位置和基准时间,推动各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也将催生出一系列如“北斗+智慧建造”、“北斗+智慧管网”、“北斗+智能驾驶”、“北斗+城市管理”、“北斗+产品溯源”、“北斗+弱势群体关怀”等专业、行业、大众级创新应用,极大的丰富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王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发言提问。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